您当前的位置: > 科普知识 >
- 全网发布:06-15 08:40 发表者:fuda_oxq
胃癌术后30天内再住院为哪般?我国学者发现原因了
01 局部晚期直肠癌全程新辅助治疗:先化疗,还是同步放化疗?
全程新辅助治疗(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TNT)是直肠癌治疗的新模式,即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和同步放化疗(CRT)。目前,关于术前CRT和化疗的最佳顺序仍有待确定。
德国直肠癌研究组开展的CAO/ARO/AIO-12研究显示,与诱导化疗+CRT相比,CRT+巩固化疗治疗患者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更高,CRT依从性更好,但化疗依从性较差。
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目前,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术前CRT或短程术前放疗(SCPRT)+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辅助化疗。TNT模式为诱导化疗+CRT/SCRT,或CRT/SCRT+巩固化疗。
CAO/ARO/AIO-12研究一项多中心、随机、II期临床试验。该研究假设与标准模式术前CRT后pCR率(约为15%)相比,TNT可将pCR率提高至25%。主要终点为pCR,次要终点包括毒性反应、依从性和手术并发症等。
研究从德国18个临床中心纳入II或III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入A组(诱导化疗+CRT+TME)或B组(CRT+巩固化疗+TME,图1)。
图1 患者治疗时间表
结果显示,纳入311例患者,其中306例患者可评估(A组156例,B组150例)。A组有156例接受诱导化疗,151例(97%)接受CRT,142例(91%)接受手术。B组有149例(99%)接受CRT,140例(93%)接受巩固化疗,142例(95%)接受手术。
疗效:总体而言,在意向治疗人群中,A组27/156例(17%)获pCR,B组38/150例(25%)获pCR。因此,B组达到了预定义的统计假设即pCR率提高至25%(P<0.001),而A组未达到(P=0.210)。
治疗依从性:关于CRT依从性,A组接受全剂量放疗、放疗同步氟尿嘧啶化疗、放疗同步奥沙利铂化疗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1%、78%、76%,B组相应的患者比例为97%、87%、93%。关于化疗依从性,A组和B组分别有92%和85%患者完成了所有周期的诱导或巩固化疗。
不良反应:与A组相比,B组CRT相关3级或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7% vs 27%)。
手术并发症:在两组中,NCI定义的3级或更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差异,各有1例术后60天内死亡。B组从CRT完成至手术的中位间隔时间较A组长(90天 vs 45天),但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者指出,尽管已知更高pCR具有更好的预后,但因为巩固化疗依从性差可能对DFS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应明确更高pCR是否可转化为更好的肿瘤学结果。
研究者表示,基于该研究的安全性、依从性和早期疗效结果,TNT的不同治疗顺序可能是不同治疗目标和患者亚组的最佳选择。在局部肿瘤消退背景下进行根治性切除(如cT4或直肠系膜筋膜受累),B组模式可能是优选。相反,鉴于更好的化疗依从性,A组模式可能更适合于解决微转移疾病(如肠壁外血管侵犯或淋巴结阳性疾病)。
02 根治性胃切除术后30天再入院率4%~12%不等,主因营养困难和感染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尹兰宁教授等的研究显示,胃癌根治性胃切除术后30天再入院率为4%~12%不等,主要原因是营养困难和手术部位感染。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3、心血管合并症、全胃切除术、任何并发症和腹腔镜胃切除术是30天再入院的潜在危险因素。
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再入院率是普遍接受的评估手术质量参数,但先前研究报道的胃癌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再入院率结果不一。该研究旨在阐明术后30天再入院的发生率、潜在原因和危险因素。
该项荟萃分析共纳入9项研究的16,581例患者。汇总的根治性胃切除术后30天再入院率为8%(95%CI 0.04-0.12,图2)。亚组分析显示,亚洲、早期胃癌、单中心亚组30天再入院率较低(亚洲3.9%,单中5.3%,早期胃癌4.5%),而美国、多中心、国家数据库亚组30天再入院率较高(美国15.3%,多中心14.2%,国家数据库15.4%)。
图2 胃癌根治术后30天再入院率的森林图
总体而言,术后30天再入院的主要原因是营养困难和手术部位感染。任何并发症和NRS 2002评分≥3是30天再入院风险的最强预测因素,其次是心血管合并症、全胃切除术、腹腔镜胃切除术和术后第3天C反应蛋白≥12。然而,联合多器官切除术为较弱的预测因素。此外,通过漏斗图和统计检验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
研究者指出,针对NRS 2002评分≥3等危险因素进行特殊的围手术期管理,或可降低根治性胃切除术后30天再入院率。
03 肿瘤出芽有效预测II期结肠癌的预后
2016年国际肿瘤出芽共识会议(ITBCC2016)定义了肿瘤出芽的国际评估标准。肿瘤出芽是指肿瘤浸润的前沿间质内见孤立性单个癌细胞或少于4个癌细胞组成的癌巢。
SACURA试验结果显示,对于ITBCC2016标准的肿瘤出芽分级,应在病理实践中进行常规评估,这或可改善II期结肠癌患者辅助化疗的获益。
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肿瘤出芽根据镜下(×20)出芽数目的最大值分级,将<5、5~9、10~19、≥20个分别划分为BD1、BD2、BD3a、BD3b等级。
SACURA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阐明肿瘤出芽对结直肠癌的的预后和预测价值,评估替加氟-尿嘧啶(UFT)辅助化疗较单纯手术治疗II期结肠癌的优势。
研究于2006-2010年间从123家医院共招募991例II期结肠癌患者。研究者前瞻性地记录了所有临床和病理数据,包括出芽等级,并在完成患者登记5年后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显示,根据肿瘤出芽分级标准,有376、331和284个肿瘤分别被划分为BD1、BD2和BD3级。BD1、BD2和BD3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90.9%、85.1%和74.4%(P<0.001,图3)。
图3 不同肿瘤出芽等级的无复发生存率
在T3和T4肿瘤中,出芽等级与RFS显著相关。然而,根据出芽等级分层的5年RFS率在T4肿瘤(86.6%~53.3%)较T3肿瘤(91.4%~82.1%)更宽范。此外,出芽等级与肝、肺、淋巴结和腹膜的复发显著相关。
多变量分析显示,出芽和T分期是RFS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基于Harrell一致性指数,这两个因素实质上有助于改进用于预测RFS的Cox模型。此外,在BD2和BD3组,辅助化疗的5年复发率较单纯手术有5%的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Fokas E, Allgäuer M, Polat B,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Chemoradiotherapy Plus Induction or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as Total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CAO/ARO/AIO-12[J]. J Clin Oncol. 2019 May 31 [Epub ahead of print]
[2]Dan Z, YiNan D, ZengXi Y, et al. Thirty-day Readmission After Radic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J]. J Surg Res. 2019;243:180-188.
[3]Ueno H, Ishiguro M, Nakatani E, et al.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the Prognostic and Predictive Impact of Tumor Budding in Stage II Colon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SACURA Trial[J]. J Clin Oncol. 2019 Jun 10 [Epub ahead of print]
本文转载自 医学界肿瘤频道 ; 作者 辛迪
相关热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