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患者故事 >
- 全网发布:11-20 09:24 发表者:fuda-cehua
印尼华人坚持来穗治病,只因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2017年4月17日晚,67岁的印尼华人姚子义先生在广州度过了他毕生难忘的生日。下午五点,他习惯性地坐着电动轮椅,走出广州复大医疗有限公司复大肿瘤医院三楼病房,看到眼前为他精心准备的一切时,感动不已。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称,这里是他的第二个“家”。
一场惊喜的生日
4月17日下午,广州复大医疗有限公司复大肿瘤医院的三楼,一群来自印尼的患者与医护人员正在忙碌地准备一场“惊喜”,鲜花、蛋糕、水果摆满了所有的圆桌,厨房里还有正在煮着的鸡蛋和“长寿面”。
下午5点,生日会正式开始,姚大叔的家人在病房对他说:“外面有人要见你(印尼语)”。姚大叔熟练地开着他的轮椅车迅速从病房出来,未曾料,被眼前的一切惊到了——生日蛋糕上插着五彩缤纷的蜡烛,大家围在一起为他唱着生日歌。
刘建国总经理、牛立志院长也来到现场,代表所有医护员工献上了满满一车礼物
为了庆祝姚大叔的生日,曾在此住院的病友、马来西亚歌唱家林颖芷,与蒲公英合唱团一起专程录制了一段长达9分钟的视频,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姚大叔。
视频画面中,合唱团演绎了生日歌和舞蹈,以及林颖芷在复大住院期间的生活点滴。听着悠扬而深情的旋律,姚子义感动得几度热泪盈眶。
“复大是我第二个家”
当家人叫他出去的时候,才知道大家要为他庆祝生日的。“哎呀,那种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言说,实在很惊喜。”姚大叔说。“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所有的病友都能坚强、健康。”
姚大叔出生于1950年,是印尼的华人,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已经生活了超过三代人。去年的这个时候,他不幸查出患有肠癌。他很不喜欢去医院,所以拖了很久,实在太痛才去医院,发现已经是四期了。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姚大叔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来中国的医院治疗。
在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心中,来中国并不仅仅意味着治病,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埋藏了对祖国文化的那份热爱。
他清晰地记得,他的祖籍是福建莆田。上世纪70年代末,他第一次回到家乡,那里的景象让他记忆深刻。“特别穷困,那时候经济很落后,人们穿的衣服都是一个颜色的。”但在他心中,祖国永远是他的故乡。
说起每次来中国领略传统文化的时候,姚大叔的眼神放着光。如果了解过印尼近几十年历史的人,估计可以理解姚大叔对中国文化为何会如此渴求和激动。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印尼政局发生动荡,此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印尼全国禁华文,就连出现中文标识都属违法,更遑论中文书的存在。姚大叔至今只会说中文,书写和阅读如一张白纸。在印尼,他通过英文书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
他自豪地说,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胜过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姚子义先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往来中国。他去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拜师学艺,学习古筝和古琴。他骄傲地说,他通过自学,会弹奏100多种乐器。
在林氏姐妹那段生日祝福的视频中,就记录了他在病房弹奏古琴的身影,但他最拿手的是演奏二胡《二泉映月》。在印尼的时候,从电视上看过拉二胡的“瞎子阿炳”,让他心生敬佩。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三次回家乡福建,只为学习福建南音。姚大叔还特别喜欢福建方言,“福建方言和广东话的历史在中国最悠久,我是中国人,喜爱中国文化,自然要学习真正的中国语言。”
除了对音乐的热爱,姚子义对中国的武侠小说也颇有研究,在印尼,姚子义通过英文译本读中国的历史著作。“年轻的时候爱看《神雕侠侣》,最喜欢的人物是'杨过',后来喜欢看《天龙八部》。”
作为老一辈印尼华侨,姚大叔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深深地烙印在他内心深处。他说,他很欣赏传统中国人骨子里具备的三种特质:包容、求真、信缘。希望现在中国年轻的一代能把真正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在复大治疗的日子里,医护人员的敬业和热心让他感动,这里的医生护士像家人一样,他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赠序:)
在马来西亚林氏姐妹送给姚子义的生日庆祝视频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认识的姚大叔是一位博学多闻的知书人,
喜爱文化和学术,
偶会跟我们阔谈,
政治宗教历史地理,
是一位内涵丰富,
有着非一般的审美观和处世原则,
既脱俗又不乏幽默的长者。”
有人说:
云决定了雨的方向,
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
善良决定了聪明的方向,
姚大叔身处于低潮但不言弃,
脸上浅浅的笑和发自眼里的光芒,
深深地感染了周边的人。
他是一位善良和睦的好邻居,
也是林家姐妹的知音人。
我们一家都希望这份善果可以回报到这位睿智的长者身上。
希望姚大叔平安渡过每一次的难关,
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fuda-ce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