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科普知识 >

    网上看病,免费是“最贵”的!付费是“靠谱”的!

  • 全网发布:03-27 09:13 发表者:fuda_oxq

原创 2018-03-26 林泓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

 

 


当收到这样的微信留言,wo只能掐指一算,建议他去正规医院的医生去就诊!然后默默删除了好友……

 

这是一则网络吐槽段子,却也是不少医疗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上班8个多小时,下班还要应付微信里形形色色的熟人、半生不熟以及似曾相识者的医疗咨询……每天面对这类信息轰炸,小编猜,许多医生的内心是奔溃的。

 

 

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看病,手机看病、特别是微信看病,成为患者的又一选择。有人拍手称赞,有人不以为然。元芳,你怎么看?  

 






   

 

“周主任,wo手指肿了,涂点什么好?”

 

“周主任,满手指缝起倒刺,好疼,咋办啊?”

 

“周主任,男的在吃治甲亢的药期间,女的怀孕了,这会影响到胎儿吗?”

 

“孩子腿上经常淤青,是什么原因?”

 

“耳石症引发眩晕,能怎么治疗?

 

“周主任……”

 

周主任是广东某三甲医院医生,知名麻醉和疼痛科专家。两年前他和妻子建了一个微信群,把自己医院的骨科、妇科、眼科、口腔科、内分泌科、儿科等几乎所有科室的主任拉进群里,为所在小区的业主提供医疗咨询服务。重点是——免费!

 

 

在这个有三百多人的微信群里,每天热火朝天。咨询的内容,小到刮破手指,大到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小编粗略统计了一次,周主任及妻子平均每天要被@至少十次以上。对于大部分的询问,周主任都坚持亲自回答,个别专业问题,他也会请群内的相关科室主任进行解答。

 

曾经有业主问他,工作那么繁忙,为什么仍坚持为微信看病。他打趣说:“为人民服务。”

 

 

不少医生选择了与周主任“学雷锋”截然不同的方式,王医生就是其一。

 

王医生是某知名医院的儿科专家,留美医学博士。长期活跃在业主微信群的她,有一天忽然退群了。原因是太累了——不少邻居知道她是医学博士,便主动加她微信,或者直接在群里@她,咨询各种医疗问题。逐一回答,太累,不回答吧,又不好意思,毕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街坊邻居。

 

患者对病情往往描述不清,提供的资料又不全,这为问诊带来了许多困扰。同一个询问者的“漫谈”经常从上午持续深夜,不堪其扰的她只好无奈退群。

 

有过一段不愉快的免费咨询经历后,王医生决定走付费咨询的道路。她开通了育儿公众号及其打赏功能。她还建立了医生群,把医院的许多专家拉进群接受咨询。当然了,是收费的。

 

她在公众号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一直认为: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因为它不可持续!虽是轻咨询,但是确实非常消耗群中医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了体现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和理解,对具体疾病及相关诊治的咨询,执行付费解答……本博主暂要求定价区间在10-50元。” 

 

 

“如果是亲戚朋友,能帮到他们的,wo都会(免费)尽力解答。但是对于网络诊疗平台的咨询服务,我认为应该取到应得的报酬。”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郭沐涛医生表示,医生用专业知识和私人时间为网络另一端的陌生人提供服务,应该得到相应回报。

 

 

前述的王医生开通了付费咨询的医生群后,第一群在极短的时间就满员了,很快第二个群也爆满。这两天,她开了第三个群…… 

 

免费的争先恐后,可以理解。付费的,缘何也这么抢手?“方便、快捷!”一个入群者如是说。 

 

在大医院“挤破头”,对小医院“不信任”的今天,由知名医院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网络医疗团队自然是受人青睐的香馍馍。 

 

互联网时代,微信、QQ、众多的交流平台逐渐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年轻人(包括思想与时俱进的老年人)越来越习惯于在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包括购物、交友、教育、甚至医疗。

 

除了微信群问诊,医疗问诊APP和网络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一些更是借着互联的东风逐渐做强做大,医疗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医疗的优势是资源共享、经济高效。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不仅在于此,更在于有利于进行慢病管理。”一位正参与其中的医疗从业者表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西北偏远小镇的肾友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在互联网上咨询到首都北京的全国顶级的肾科专家。这样既免去长途跋涉的辛劳,也大大减少了出行的开支。这对缺乏好的医疗资源的偏远地区患者,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是,网络问诊并非适用于所有病、所有患者。比如有人问:大夫,wo爱人有时候胸痛,是冠心病吗?医生们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头大的,因为仅仅这一句话对判断是不是冠心病毫无价值。

 

冠心病诊断需要了解患者年龄,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胸痛的诱因,胸痛性质,伴随症状,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还要结合一些检查,如心电图,运动平板。

 

因为胸痛的原因实在太多:心脏、肺、胸膜、肋骨、神经的疾病都可以引起胸痛,有的无需治疗,有的则有猝死的风险,这需要医生们详细问诊以区别,临床中称之为病历采集。协和医学院有一年博士招生考题就是“胸痛的鉴别诊断”,可见胸痛的诊断的信息量之大,知识范围之广。

 

再比如有人问,wo爸血压有点高,吃什么降压药啊?这样的问题,医生们一样头大。血压有点高?高多少?有没有假性高血压?是经常高还是偶尔高?有无冠心病、糖尿病、肝功异常、肾功能不全、过敏史?以上信息都是口服药物重要参考依据。

 

患者在微信里的文字描述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而医生的理解字面意思与实际情况也可能存在差异,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误诊和漏诊的风险。

 

那么带上图片或者检查如X光、CT片子,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这是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员工群里的一段对话。有医院同事向王建南教授请教亲戚的治疗建议,可是图太小,又缺少必要的检查结果,甚至片子也拿反了,王教授自然无法直接作答。

 

此外,也有不少医生认为,看病讲“望闻问切”,西医讲究“视触叩听”。网络看病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查体,这为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小编通过翻查资料发现,早在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出台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就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远程医疗服务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安全,保护患者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国家卫计委明确,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开展远程服务的医生也要具有相应的执业资质,要保障患者的知情权等。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明文规定下,谈“治疗”、“诊断”显然行不通。但“咨询”则是被允许的,因此,各种打着“轻咨询”的网络服务依然大行其道。

 

对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网络问诊最大的风险是患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通常情况下,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就形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网上手机看病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患者用药一旦出现了问题,也将无法维权。患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或者纠纷,可能会因为证据不全等原因而难以解决。随着患者通过手机软件看病的次数增多,纠纷和风险也有可能会增加。

 

那么,什么情况下适合微信或网络咨询呢?“比如复诊,因为复诊的医生对患者的病情非常了解,此类患者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成熟,可以通过微信或网络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郭沐涛说。

 

“对于稳定的慢性病,能够清晰描述病情,资料齐全的患者,网络看病是不错的选择。”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郭沐涛医生表示,对于本身有基础疾病、体质复杂的老年人,或者对自身疾病描述不清者(老人或者孩子),则不建议采用这种看病方式。

 

多位医生都向小编表示,尽管移动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出现方便患者利用医疗资源,是传统医疗行业的良性补充。

 

门诊预约电话:400-6680-120

 

医院网站:m.fuda120.com
 

治疗专家成员
  • 徐克成教授

    徐克成教授是国际著名消化病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详细>>
  • 牛立志副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胸心外科博士毕业;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详细>>
  • 曾宗渊教授

    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疗系...详细>>
相关视频
央视媒体报道:细妹肚里能“撑船”
央视媒体报道:细妹肚里能“撑船”
罗马尼亚电视台采访徐克成院长,讲述冷冻消瘤减瘤在治疗癌症中的
罗马尼亚电视台采访徐克成院长,讲述冷冻消瘤减瘤在治疗癌症中的
央视报道时代楷模徐克成:厚德行医 医德共济
央视报道时代楷模徐克成:厚德行医 医德共济
央视国际频道报道:医者仁心 抢救象面人
央视国际频道报道:医者仁心 抢救象面人
广州电视台播出:癌症康复协会挂牌仪式
广州电视台播出:癌症康复协会挂牌仪式
更多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