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患者故事 >
- 全网发布:07-16 17:04 发表者:fuda_xxfb
小儿肝母细胞瘤,微波消融“大显身手”
肝母细胞瘤也称肝胚胎瘤、婴幼儿肝细胞癌,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约占儿童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50-60%,也是儿童期继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之后的最常见腹腔内恶性肿瘤。
2岁多的小王在去年9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腹胀。到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活检病理显示:肝母细胞瘤。小王在医生的建议下前后进行了多次化疗,并在年初接受肝肿瘤切除术。而在今年6月中旬小王复查甲胎蛋白为289ng/ml,全身PET/CT显示:肝母细胞瘤术后化疗后,肝脏有新的病灶。
PART ONE
术前影像检查
为求进一步治疗,小王和家人来到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就诊。入院后,小王完善相关检查,彩超检查显示肝S5/8段交界处有大小2.1×1.4cm的低回声结节;上腹部MRI平扫+DWI发现肝S1、S8结节灶以及肝S3前方肝包膜结节灶,考虑为转移瘤。
结合小王既往病史和目前情况,在充分评估后我院专家决定尽快对其进行肝脏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术中,我院牛立志院长在B超+CT的引导下,精准地对肿瘤进行了定位、定量,微波消融针分次穿刺到上述肿瘤靶区进行灭活,使癌细胞蛋白质变性凝固,导致不可逆的坏死,从而 " 烧死 " 癌细胞。术后小王状态良好,并且无不良并发症的发生,一周后顺利出院。
消融后
对于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总体而言,如果在诊断时能够完全切除,首选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如果不能切除,就要考虑术前化疗,通过化疗使肿瘤缩小,将不可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切除的肿瘤。但多药耐药(MDR)的出现、术后残留等因素导致较高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实体肿瘤是以热效应为核心的技术,在临床日趋普及,取得良好效果。
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微波消融的原理实际上与“微波炉”的原理一样,是在 影像技术引导下,将微波针穿刺进入肿瘤组织内,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通过微波加热导致肿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烧死”肿瘤细胞的目的。由于微波消融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像较小,因此在杀灭肿瘤的同时还可以保全器官功能。
微波消融广泛应用于成人小肝癌的治疗,在儿童肝母细胞瘤中的应用较少。由于肝脏的位置以及儿童微波消融治疗需要全麻,风险明显要大于成人,需要比成人更加精确的定位技术及更熟练的操作。利用多影像(CT/超声)融合技术,对转移灶进行准确定位,对多转移灶进行消融,彻底消除瘤体,不仅使肝肿瘤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对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血管的影响。
健康知多点
为什么儿童会患肝母细胞瘤?是遗传吗?
肝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胚胎性肿瘤,也就是说在胚胎发育过程的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肝脏细胞分化的异常,逐渐形成肿瘤,因而肝母细胞瘤并不是遗传性疾病。
近年来对肝母细胞瘤的病因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染色体异常、遗传因素、低体重出生(<1500g)、妊娠期的各种不良因素(如母亲口服避孕药、促性腺激素的应用、孕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先兆子痫、孕早期肥胖等,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此外,也有报道显示肝母细胞瘤与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之间的家族性有关。
哪些情况提示可能是肝母细胞瘤?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在儿童肝脏恶性肿瘤中它的发病率最高,因孩子不会表达疼痛不适,如果家长疏于观察,容易导致病情延误。
大部分患儿的主要表现是右上腹部膨隆,可摸到规则的肿块,一般没有疼痛,肿块会逐渐变大。如果发现孩子右上腹部没有原因的膨隆并摸到肿块,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医生专业查体及B超检查来判断肿块部位。若是来源于肝脏,则需要进一步进行CT或MRI影像学检查,明确肿块来源于肝脏哪个部位和有无手术条件。
甲胎蛋白(AFP)是肝母细胞瘤的敏感肿瘤标志物,可以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但需要家长注意,对于年龄<10月的患儿,由于小婴儿本身也会存在AFP的升高,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小婴儿AFP数值并不一定代表肝脏恶性肿瘤,需要专业医生来解读。
(责任编辑:fuda-cehua)